記I ENGLISH聽說進步看得見專題講座 你是否也曾同記者一樣,背了10000個詞匯,可在聽力中詞匯量卻迅速“濃縮”到3000個精通高級語法,可在口語表達時,卻在小小的時態問題上錯誤迭出;熟讀新概念三四文章,可在老外面前,小土句便滿嘴跑火車?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養成了輸入式英語的習慣,又該如何提高聽力口語能力?帶著這一疑問,記者于7月31日下午三時,走進了在北京新東方萬壽路校區開展的“IENGLISH聽說進步看得見”專題講座,主講人為聽力口語部優秀教師張智鋒。
講座伊始,張智鋒老師像大家自己介紹英文名為Johnny,并與在座的同學做了一個小互動,張智鋒老師在PPT上放了一幅中國地圖,特別圈住了廣州、香港以及澳門三個城市做為提示,讓大家猜他的故鄉究竟是哪里。在同學們猜測無果的情況下,張智鋒老師向大家揭曉了答案:“我來自于香港--旁邊的城市,廣東!”言畢,在座的同學們哄堂大笑,同學們的積極性在講座一開始便已經被張智鋒老師這一幽默的自我介紹調動了起來。
氣氛活躍起來之后, 張智鋒老師迅速將講座內容切入正題,與大家分享了他在全面提高聽說能力方面的經驗技巧。首先,張智鋒老師借助其精通的粵語文化,向大家對比了英語與粵語之間的相同之處,在粵語中“我先走”表達為“我行先”,其語序以及語法規則與英語表達“I go first”驚人的一致,相同的例子張智鋒老師在闡述過程中列舉了很多,那何以會有此語言現象呢?這就涉及到了語言的思維模式這一問題,詞匯和句型是語言最基本的層面,而達到中級水平后,突破思維模式便成為了關鍵。“蘋果還未熟用英文應該如何表達?”張智鋒老師向大家提問。“The apple can not be eat right now”在座同學幾乎眾口一詞的回答道。可是,正確答案卻讓同學們都傻了眼,原來蘋果還未熟簡單的表達為“The apple is still green”即可。透過一個簡單的句子便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在于發散性,聯想到不能吃這一層面,而西方的思維方式體現在表達上則從未離開蘋果這一物質本身。接著,張智鋒老師用PPT向同學們展示了他總結的中西思維模式圖,圖表呈現西方為直線形,而中國則環繞如迷宮般。“這也有點像男人和女人購物的區別,男人買什么就直奔目標,而女人則會轉一大圈再去買。”張智鋒老師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總結道。再繼續練習了幾個類似翻譯之后,張智鋒老師向大家傳授了練就地道口語的必備武器--三槍法則,三槍分別是直接、本質以及簡單,這三點是張智鋒老師基于西方的思維模式總結出來的,達到這三個標準,口語自然回歸于原汁原味的表達。
.jpg)
張智鋒老師極具激情地講解著
之后,張智鋒老師帶大家練習了發音,以hello、good、rose這三個單詞做為示范,向在座同學展示了關震這一發音現象,并告訴大家一個發音小竅門,即長音微笑,短音憋氣,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外照相要大喊chess的原因,在座同學很珍惜這一學習機會,都認真的跟著張智鋒老師進行練習。掌握了基本的發音訣竅后,張智鋒老師又帶領同學們模仿了《機器人歷險記》中的精彩片段,并借機向同學們介紹了利用電影學習英語的方法,“模仿電影切記要融入感情,回到小時候學習英文的感覺。”張智鋒老師強調到。
講座最后,張智鋒老師從文化層面上對比了中英文兩種語言,以便同學們能夠知道文化根源,貼近英文感覺。中文中類似于“我的媽呀”、“鬼才知道”、“對天發誓”等不同意思的俚語在英文中的表達通通和God有關,因此可見中國是天地文化,而西方是上帝文化,在了解了相應的文化背景之后,英文表達也會變的更加地道,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其實正是對一種文化的深入。
講座在一片掌聲中結束,張智鋒老師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留在了現場為同學們答疑,直到五點四十,熱情的同學們才逐漸散去。 (編輯: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