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指的是一種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種態度。比如人人都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這些生活中的點滴確實處處體現著我們的低碳精神。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越來越先進的“低碳科技”,或許一些科學依據能讓你更加透徹地了解低碳生活的內涵,一些科學理論也能讓你更加明確地實踐低碳生活。還有一些新技術和新產品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環保,更“低碳”。
衣——“衣年輪”與“低碳裝” 計算:假設一個三口之家每人每月添置一件新農服,排放的二氧化碳為205千克;一年使用的洗衣粉為10千克,排放的二氧化碳為7千克。一年合計:222千克。
對策:不妨多購買一些經典款式的服裝,這樣就不必為趕潮流而不斷購買衣服:少去干洗店、少用化學制劑洗衣服,比如漂白劑、柔順劑,都將有利于節能減碳;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每年可減少2.3千克的碳排放量。
“衣年輪”就是指服裝的碳排放指數,用來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總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一件普通的衣服,從原料開始,變成面料,經歷制作、物流和使用,到最終降解到土壤里,這樣的一生中,它會消耗一定的資源以及碳排放量。
而“低碳裝”是一個寬泛的服裝環保概念,泛指可以讓我們每個人在消耗全部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更低的方法,其中包括選用總碳排放量低的服裝,選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裝,及增加服裝利用率減小服裝消耗總量的方法等。
根據環境資源管理公司的計算,一條約400克重的滌綸褲,假設它在我國臺灣生產原料,在印度尼西亞制作成衣,最后運到英國銷售。預定其使用壽命為兩年,共用50℃溫水的洗衣機洗滌過92次;洗后用烘干機烘干,再平均花兩分鐘熨燙。這樣算來,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200千瓦時,相當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相比之下,棉、麻等天然織物不像化纖那樣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污染物要相對較少。據英國劍橋大學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純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約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
食——素食以及那些能發電的餐具 計算:假設全家有一人抽煙,一周2包,一年產生二氧化碳1.88千克;同樣假設有一人喝酒,每周2瓶啤酒,一年產生二氧化碳22.88千克;每天消耗1千克肉制品,一年產生二氧化碳452.6千克;每天消耗2千克糧食,一年產生二氧化碳584千克。一年合計:1061.36千克。
對策:多食用蔬菜和糧食,少吃肉類、少吸煙喝酒。盡量購買本地食品、少購買反季節水果蔬菜。用高壓鍋和蒸汽鍋最好,能節約70%的天然氣。冰箱溫度每上調1-2攝氏度就會減少25%的能源費用。不喝袋裝茶,1人1年能減碳5千克。
德國生態經濟研究所指出,一個人如果吃肉,每年造成的碳排放量,相當于駕駛一輛中型車行駛4758公里。但是,素食者一年吃掉的食物所造成的碳排放,約等于駕車行駛2427公里。研究稱,完全吃素可以將制造食物排放的溫室氣體,降為原本的1/7。若完全食用有機食物,則飲食碳足跡為肉食者的1/17,相當于駕車行駛281公里。
而且畜牧業和肉食品不只是飲食問題,也是環境問題。大規模畜養牛和豬,破壞環境,占用土地。畜牧業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是甲烷。聯合國及其它組織鼓勵大家放棄肉食,除非我們改變飲食,否則其它都將無用。因為是肉破壞大量森林,是肉污染水源,是肉食品導致疾病,導致所有的錢必須用在醫療上,或許可以說,任何人想要拯救世界,吃素是首選。
當然,不僅僅是保持素食的低碳生活方式,現在就連餐具也多了幾項功能,不僅能吃,還能用來發電。在上海世界博覽會倫敦“零碳館”內有家獨特的“零碳餐廳”,那里的餐具,不但能用還能吃。在那里,每天營業結束后多余的有機餅干,經過特殊處理,就能成為第二天餐廳桌上的餐具材料。
住——低碳技術翻開樂居新篇章 計算:假設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積為81平方米。如果采用集中供暖,一年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為3859.65千克;一年用電量估計為2000千瓦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為1570千克:一年使用煤氣估計1500立方米,產生的二氧化碳為1065千克。一年合計:6494.65千克。
對策:室內裝修時避免遮蓋暖氣管,因為遮蓋暖氣的家具或木板會吸收20%左右的熱量;使用雙層玻璃窗戶,密封和給窗戶貼擋風雨條,每年能避免770千克二氧化碳產生;將5個100瓦的燈泡全部更換為18瓦的節能燈泡,1年可減少1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把空調安裝在房間陰涼位置,定期清潔空調或更換過濾裝置,這樣做每年能減少16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國低碳住宅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起步,至今已取得較大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首先,住宅低碳技術科研成果顯著。包括節能建筑體系、新型節能墻體及屋面保溫材料、密閉節能保溫門窗、供熱采暖系統等許多方面,共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0多項,獲建設部科技進步獎69項,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適用技術研究與珍珠巖保溫砂漿、帶飾面聚苯板內保溫、熱反射保溫隔熱窗簾、舊房節能改造、保溫復合墻體和屋面、混凝土巖棉復合外墻板、供熱管網水力平衡技術、已建建筑節能改造、空心磚墻體、加氣混凝土墻體房屋、采暖居住建筑節能設計原則與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墻體等。其次,部分節能產品產業規模上也有長足的發展。比如,我國外墻外保溫歷經20多年的發展,實現從無到有,當前產量規模已居全球第一,擁有包括模塑、擠塑聚苯、聚氨酯、巖棉、酚醛、漿料等多種保溫材料和貼、噴、抹、模板內置等多樣化做法。
隨著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我國低碳住宅技術今后發展潛力巨大。我國現有建筑430億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約為16億——20億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約430億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據悉,到2020年,中國用于建筑節能項目的投資至少將達到1.5萬億元。
拋開紙面上的數據和成就,我們來看幾個實際的例子。
快下班了,只要在辦公室敲擊幾下鍵盤,一組指令會自動傳到你家中:熱水器開始啟動,電飯煲開始煮飯,空調自動預熱……這樣類似于科幻小說中的生活場景,正是智能電網帶給我們的全新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你還能在家中通過家庭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在滿足自己用電需求的同時,讓多余“綠電”輸入電網,獲取報酬;另外,智能電網還能實現“自我檢測”,自動繞過故障節點尋找新路徑,即使短暫停電,用戶可能也會沒有感覺。
如今在上海世博園,未來的智能電網有了“樣板工程”。該智能電網示范區位于國家電網館的地下一層,透過寬大的玻璃窗,觀眾可以看到一座110千伏變電站的運行情況,詳細了解到智能電網的理念和基本知識,以及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各關鍵領域的試點工程和成果。作為第一座服務世博會的智能變電站,這座110千伏變電站被稱為世博會浦西園區的“能量之心”,其投入運行后的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輸出等流程均實現了數字化和智能化。
圍繞著低碳和綠色,這座變電站還采用了地源熱泵、余熱收集、冰蓄冷等新技術,以實現能源的循環再利用。具體而言,地源熱泵利用了地下水恒溫的特點,冰蓄冷技術可避開用電高峰,利用夜間用電“峰谷”制冰蓄冷,白天用于調節室溫,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節省費用的效果。
行——科技支撐創造低碳革命 計算:如果三口之家每年乘坐飛機經濟艙探親一次、旅游一次,每次行程為1000公里,那么將產生834千克的二氧化碳;假設家庭有一部中等油耗、年行駛1萬公里左右的汽車,那么將產生2970千克的二氧化碳,一年合計:3804千克。
對策:放棄飛機改乘火車,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夠降低90%以上。車后備箱少放一箱礦泉水每年減碳2000克。日常生活中,公共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明顯低于自己開車。
節能減排、低碳生活,要實現這一點并不是喊兩句口號那么簡單,而是需要科研人員經過長期艱苦的研發工作完成。除此之外還需要良好的產學研的聯動體制和全社會的重視。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科技支撐無處不在。
“第二代”的生物燃料:近5年,生物燃料從“英雄”變得一文不名。為了種植生產生物燃料毀了不少熱帶雨林。占用了本該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和水資源,或者產生了與被生物燃料替代的化石燃料幾乎一樣多的二氧化碳。但是,現在放棄它們還太早。接下來的5年,是否要研發更環保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就看我們自己了。比如說用基因重組后的酶或者化學催化劑把農業廢棄物中的纖維素轉化成可供發酵(以產生乙醇)的糖類。另一個重要發現是,可以在水箱或海水中培育藻類,用它們來產生乙醇和丁醇。
新能源汽車:當今世界,交通工具是排放“大戶”,世界各國都在抓緊研發新能源汽車。多年來,我國十分重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發展,在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方面全面開花,前景喜人。
以我國新能源汽車研發高地上海為例。混合動力汽車方面,上汽集團自主開發的混合動力客車已在公交線路上試驗運行,上海通用的混合動力轎車已實現市場銷售;純電動汽車方面,上海的超級電容公交車已經在公交11路上擴大示范運營,電池電容混合電動公交車在多路公交線路上開展示范運營:燃料電池汽車方面,上海的燃料電池轎車為2008北京奧運會提供交通服務,聯合國燃料電池客車示范運行二州項目也在上海啟動…… (編輯:趙露)
摘自《發明與創新》2010年第5期 作者 雷蕾